close

  劇錦文
  7月上旬,富士康公司董事長郭台銘表示,公司計劃大舉投資自動化生產,以便解決熟練工人短缺的問題。早在2011年11月,郭台銘就曾宣佈,富士康將以日產千台機器人的速度,在未來三年投入100萬個智能機器人,主要用於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郭台銘關於加大自動化生產的最新表態迅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註和爭論。一方認為,機器人將會在我國製造業廣泛使用,並造成對人工的大規模替代;而反對者認為,機器人在我國製造業中廣泛使用是長期趨勢,短期內不可能被大量使用,也不會很快造成對人工的大規模替代。筆者基本贊同後一種觀點。
  首先,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來看,201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0%,第二產業為43.9%,第三產業為46.1%,而第一和第三產業恰恰是資本有機構成低的產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0年的36.7%,下降幅度達33.8個百分點,降幅達年均1.06個百分點。第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數的比重都有所上升,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上升更快,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從1978年的12.2%上升到2010年的34.6%,而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增長率近66%。第三產業之所以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就在於其特性決定了它很難實現高水平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其次,從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水平來看,發達國家製造業的自動化已經在其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每單位的工業機器人比例都遠超過國際55的標準。然而,目前我國製造業的自動化僅有22,還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製造的智能化至少要滿足這樣一些條件:清楚掌握產銷流程、生產過程的可控性、生產線人工干預少、能夠及時正確地搜集生產線數據和更加合理的生產計劃編排與生產進度等,從而使產品開發、設計、外包、生產及交付等每個環節都實現了自動化和智能化,顯然,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即便是大型企業達到這個水準的並不多。因此,我國製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即便在不遠的將來有很大發展,也不足以形成對勞工的大規模替代。
  第三,從企業的角度看,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達到4200萬戶(包括個體工商戶),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中小企業主要分佈在服裝、紡織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輕工製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企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十分有限。有調查顯示,即便在比較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的不到1%。很顯然,這些企業是不能一下子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再則,假使中小企業有意願使用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而機器人高昂的成本不僅中小企業一時難以拿得出來,同時也會使加工型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導致企業在智能化上面的投資難以收回,而短期內人力成本的運作優勢依舊存在。事實上只有那些生產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才有使用機器人的條件。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正經歷著轉型升級的重要轉變期,大力推進企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是大勢所趨。但我們必須正視現實,在制定技術進步的政策上,尤其需要顧及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這一基本特點和基本優勢。▲(作者是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45lovif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